Search

【學習小記 6:從階級模式到成長模式#2🧡】

在分享薩提爾模式時,我很喜歡問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學習小記 6:從階級模式到成長模式#2🧡】

在分享薩提爾模式時,我很喜歡問夥伴:中華文化最核心的思想、或說最主要的部份是什麼? 通常聽到的回覆是孝、忠、仁、誠實…等等,禮義廉恥可能是最接近的,因為我心中的答案「禮」包含在裡頭。

最愛講「禮」的人,自然是孔子了;禮,也正好是中國統治階級把內法外儒的最好呈現。禮,講究的是名正言順,「名」對了,說什麼都是對的,連屁都是香的。所以在國家,皇帝說了算;在家裡,爸爸說了算。爸爸之下可能是媽媽或長子,一直下去,甚至有些成員不具話語權,聽話就對了。

當然孔子心目中的禮不是如此,但千年來人們體現出來的,卻是僵固不破的階級制度。

家人們不被鼓勵思考與表達,而是學習揣測上意,及想辦法「佔據有利位子」,因為重點不是懂什麼、會什麼,而是階級上是否有讓人畏懼的名分。

--------

藉由禮、名正言順為藉口的階級制度,搭配從小以 製造恐懼+生存焦慮 為武器打罵教育,老實說還挺好使的。但這一套運用到以連結、尊重、接納為主的親密關係,卻處處碰壁。

有人曾問我: 是否可能在階級、權威裡,仍舊與人產生真摯的連結,如果上位者能刻意的限制自己的權力? 我無法很篤定地說不可能,但我猜,如果這個可能性出現了,勢必是為了上位者、而非下位者的好處。即使上位者為了自己的好處,而願意放手,下位者不也賺到? 也許,但只要階級存在,下位者就得感激涕零、湧泉以報,甚至赴湯蹈火,到頭來仍是整個家庭/家族為了少部分人服務,而被服務的人也感受不到真實的愛,無法靠近彼此。

--------

許多朋友在學習薩提爾模式後,對於親子關係的經營仍頻頻卡關,關鍵可能在於親子間尚未慢慢從階級轉化至成長模式,親子/伴侶間仍充斥著上對下的命令、要求,下對上的對抗、虛與委蛇,即使嘗試對話、好奇,階級底下的僵化與不安全感,將持續阻礙彼此發展出深刻與有意義的連結…..這狀況也適用於夫妻、伴侶等親密關係。

現代夫妻間的階級,不見得會出現在明顯的日常互動中,而是像我前一篇提到的,男方並不在意女方的「感受」,甚至認為那是「女人才需要」(性別是舉例之用,並非必然),因此先生始終無法對妻子「感同身受」,也沒有嘗試的意願。這種連試都不試的相處之道,即是潛在的階級關係。

階級模式說到這,成長模式又是什麼?

下回分曉😊。

------
<最新課程>
🧡【探索規條,重現資源】薩提爾工作坊: https://bit.ly/2QcaPTf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